我對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音樂有著特殊的感情。其實,中國的文化人對柴可夫斯基和他的《天鵝湖》、《悲愴交響曲》的熟悉程度決不在于對魯迅和他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之下。我喜愛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是因為我迷戀它那天籟般的優(yōu)美旋律,那撩撥著、應(yīng)和著你那或悵然若失、或感慨萬端、或喜不自禁、或情思悠遠情愫的樂曲。
真是天賜良機!去年7月,我有幸去圣彼得堡考察。柴可夫斯基曾在圣彼得堡工作和生活多年,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那里首演的,他的墓地也在那里。
柴可夫斯基的墓位于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旁的季赫溫斯基墓地,這里長眠著眾多俄羅斯歷代的文化名人,因而人們常稱之為“名人墓地”。
當(dāng)站到了柴可夫斯基墓前時,我不禁激動起來:那個幾乎是世界上每分鐘都有人在演奏和聆聽他的作品的音樂家,那個用自己的音樂為人類精神生活涂上絢麗一筆的藝術(shù)大師就長眠于此嗎?
柴可夫斯基的墓與眾不同,其實完全是一座極其精美的雕塑藝術(shù)品。紅褐色的花崗石墓基座上的花壇里鮮花綻放著。花叢中柴可夫斯基雕像后引人矚目地高高站立著一位背生雙翅仰首上望的仙女,她容貌秀美、神態(tài)安祥,似乎在告訴世人柴可夫斯基的偉大音樂藝術(shù)與天地永存,與日月齊輝。柴可夫斯基的雕像前一位少女親昵地依偎在他的胸前,面帶微笑俯首閱讀捧在雙手上的樂譜。這情景令人頓生一種濃濃的親切感,仿佛柴可夫斯基通過他的音樂永遠與熱愛他的人們生活在一起。如同真人般大小的柴可夫斯基的半身雕像塑得栩栩如生,在仙女和少女的簇擁中,他微低前額,雙目向前望去,但目光里卻有一種難以捉摸的迷茫和企望的神情。他似乎在永遠思索著自己究竟該如何去看待這個令他愛得要死,卻又叫他怕得要命的世界!此時,我在心中不由得贊嘆起墓碑設(shè)計者的這一精妙絕倫、喻意深邃的構(gòu)思來,也不由得深深地欽佩雕塑家對柴可夫斯基那充滿矛盾的復(fù)雜的精神世界的準(zhǔn)確揭示。
幾位高中生模樣的俄羅斯少女向這里走來,她們站在柴可夫斯基墓前,默默地望著雕像,誰也沒有說話,只是由一位看起來年齡最小的姑娘在姐妹們的幫扶下,把手臂長長地伸過護欄,將一束鮮花輕輕地放在那位手捧樂譜的少女雕像的懷中。然后她們繼續(xù)默默地站在那里,久久不肯離去。
我專注地在不遠處望著她們,忽然不覺心中一動:她們此刻耳畔一定在回響著柴可夫斯基芭蕾音樂或交響曲中的某段旋律吧!也許,這才是紀念柴可夫斯基的最好方式。
我忽然明白了一點,人們之所以如此熱愛柴可夫斯基,首先是因為柴可夫斯基深深地愛著故鄉(xiāng)的一切:自然、人民和民間藝術(shù)。他在自己的音樂中表達了這種深切的愛。人民的生活和民間藝術(shù)是他的美妙音樂的無盡的源泉。他那令大文豪托爾斯泰聽得淚流滿面的第一弦樂四重奏中的《如歌的行板》,是聽到園丁哼唱的民歌后改編而成的;他的輝煌的《降B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的主題,也是在鄉(xiāng)下聽了幾個盲乞丐唱的民歌后激發(fā)靈感的……在柴可夫斯基的心目中,人民的份量始終是最重的。他深情地說過:“我生長在偏僻地區(qū),從幼時起就深刻體會到俄羅斯民間歌曲典型特征中的那種難以言傳的美。我熱愛俄羅斯因素的一切表現(xiàn)。總而言之,我是一個地道的俄羅斯人。”
短短十幾天的俄羅斯之行,卻讓我充分領(lǐng)略了俄羅斯那無法描繪的美:廣袤無垠的草地、無邊無際的湖面、山連山坡連坡綿延千百里的森林,那是一種亮亮的、濃濃的、厚厚的綠,綠得讓人神馳心醉!柴可夫斯基說過:“我愛我們俄羅斯的大自然勝過其它一切!”那么,是否正是這種綠啟發(fā)了他的靈感呢?
品味積淀著俄羅斯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圣彼得堡城。也許,這就是為什么俄羅斯是一個藝術(shù)大師輩出的偉大國度,圣彼得堡更是天才藝術(shù)家的搖籃的原因吧!
柴可夫斯基無論是做人,還是作曲,都是胸襟透明、坦蕩無遺的。他的苦惱、喜悅、希望和憤慨都在他的音樂中表露無遺。柴可夫斯基說他最喜歡用音樂來抒情,因為“音樂具有更加無比強大的手段和細致的語言去表現(xiàn)千百種不同的心內(nèi)情緒因素。”
柴可夫斯基是天才,但他首先是個凡人,他渴望別人的關(guān)心、理解和同情。他與梅克夫人傳奇般的“精神戀愛”故事,演繹的正是人們對情感溝通、理解關(guān)懷、鼓勵支持的精神需要,只是作為藝術(shù)天才,他的故事更浪漫、更富戲劇性而已。他正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竭盡全力去作曲,作曲早已成為他的神圣事業(yè),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明白了,“以心換心”這句中國成語所道出的正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所在:充滿真誠地坦露胸懷,情感真摯地直抒胸臆。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那么多的文化人都把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視為自己精神上的摯友和知己;用音樂的語言與柴可夫斯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品味人生百味。
柴可夫斯基墓前的遐思
吳倬
添加時間:2010-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