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許多富有華夏特色的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既展現(xiàn)了民俗文化,也彰顯了古韻流風。清明節(jié),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谖幕瘋鞒袑用娴纳钊胨伎,金寶山始終認為,清明節(jié)不應僅僅局限于掃墓,而是應植根于文化底蘊來豐富一個民族節(jié)日的內涵,于是,13年前金寶山發(fā)起了“清明文化節(jié)”的主題活動。
據(jù)介紹,2007年金寶山率先發(fā)起并舉辦首屆清明文化節(jié),在全國公墓行業(yè)中可以說是個創(chuàng)舉。之所以每年在清明節(jié)做“清明文化節(jié)”這個活動,既是為了呼喚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更重要的是讓這個節(jié)日與時代脈絡相匹配。
清明,從誕生那天起,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重要日子,演變至今成為中國人最大的戶外群體活動,這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烙印。2008年,國家把清明節(jié)定為法定假日,使得金寶山更加堅定了辦好“清明文化節(jié)”的信心。這種堅持到底的信念支撐著金寶山連續(xù)成功舉辦了十三屆清明文化節(jié)。

回顧這13年來的歷程,金寶山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清明文化節(jié)”思路,一方面通過紀念先烈先賢,實現(xiàn)教育和傳承功能,圍繞忠誠衛(wèi)士廣場、邊縱英烈廣場、軍魂園等紅色文化景點舉辦紀念活動,弘揚和傳承先輩們的報國精神。另一方面推進傳統(tǒng)觀念的變革,通過舉辦鮮花換紙錢、雅韻追思、愛心桶等活動,逐步改變人們的傳統(tǒng)祭祀觀念,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其次,營造節(jié)日氛圍,通過園區(qū)美陳、風味小吃街、農產品賣場等活動,讓人們在美輪美奐的景觀感受到愉悅,從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中體驗生活的多彩和豐富。

13年的傳承,紀念先烈先賢
滇池的水,緩緩的流淌,正如在歲月的長河里,無數(shù)前仆后繼的英雄前輩用生命捍衛(wèi)信仰,用鮮血澆灌理想,構筑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清明期間紀念先烈先賢的活動,是為了讓世人永遠記住他們的英勇事跡和報國精神。金寶山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年清明節(jié),社會團體和相關單位都會在忠誠衛(wèi)士廣場、邊縱英烈廣場、軍魂園等紅色文化景點舉辦紀念活動,無數(shù)市民在駐足觀看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今日幸福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提醒人們應當珍惜眼前的生活。
今年,為迎接建國70周年,金寶山藝術園林特地在文化廣場專門設置了一塊以“生命之光——先賢精神永傳揚”為主題的展板,展出了包括王德三、聶耳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以此紀念他們?yōu)樽鎳鵀樵颇献鞒龅木薮筘暙I。一位市民在觀看了展板后感慨道:“看了烈士事跡之后,我對革命先烈頓生崇敬之情,如果沒有革命先烈的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我們今天和平安寧的生活。”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的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如今的金寶山,不僅僅是清明時節(jié)民眾為親人掃墓的場所,我們還可以看到,在那些英雄的紀念碑前擺滿了市民自發(fā)獻上的鮮花。“我們要為自己的家人掃墓,同時也要向那些革命英雄表達我們的敬意。”周旋一家站在李欽、鐘薦勤、和志虹三位維和英雄的雕塑前深深的鞠了一躬。“我們希望讓孩子能多了解過去的歷史,讓他知道我們的民族精神,這對他今后的學習和人生都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
山澗流水,春芽吐綠,祭拜逝去的先賢先祖,既是生者對逝者的感激與敬重,也是精神的延續(xù)和傳承。從人們俯身獻上那一束鮮花的時候,一種文化已開始傳承,這是生者和逝者的對話,也是一種精神情感跨越時空的相互交流。

13年的堅持,推進傳統(tǒng)觀念的變革
隨著金寶山清明文化節(jié)的連年舉辦,人們掃墓的形式也發(fā)生了改變:從原來的燒香燒紙,到現(xiàn)在用一束鮮花、一首“雅樂”寄托著對親人的思念,也顯示了人們文明程度的進步。“文明祭掃方式現(xiàn)在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作為一個客戶,看到滿園鮮花,我也感到非常欣慰。”一位前來掃墓的市民說。
早上10點,太陽慢慢地透過云層,照射在金寶山上。7歲的軒軒和奶奶從祭掃專線的大巴車上走下來。軒軒緊緊的拉著奶奶的衣襟,小臉紅撲撲的,奶奶從工作人員的手里接過一束鮮花。這一老一小來到墓地,緩緩的走向那個熟悉的位置。奶奶彎下腰,拂去幾片落在碑上的樹葉,用帕子輕輕的拭去碑面上的塵土。奶奶扭頭對軒軒說,這里就是爺爺?shù)哪沟亓。軒軒若有所思地看著奶奶把鮮花恭恭敬敬的放在爺爺?shù)谋,倒上爺爺生前最愛喝的酒、最愛吃的菜,嘴里念念有詞的在說著什么。奶奶一系列莊重的動作,讓軒軒好奇又不解。
奶奶對記者說,老伴兒生前是退伍軍人,一輩子干干凈凈、利利落落,老伴兒走后墳墓一直安在普洱老家,可是我現(xiàn)在年紀大了,子女也都定居在昆明,每年回老家掃墓著實也不方便,于是老人的子女就把墳墓遷到了金寶山。“這里好啊,風景也好,每年來的時候,還有公交公司專門給我們安排的祭掃專線大巴車,非常方便。”
奶奶站在爺爺?shù)谋疤魍h處的滇池,碧波粼粼的滇池水溫柔的撫平一個人心中歲月的創(chuàng)傷。奶奶說,將爺爺?shù)哪贡苍谶@里,她放心。“一直以來,這里的工作人員都會精心維護墓園,這讓我們心里很踏實,不僅人活著的時候要體面,走了以后也需要尊嚴,這也算是對生者的一份精神安慰吧。”
或許是因為思念深重,話語間奶奶的眼眶微微泛紅,奶奶說,他們年輕時候的日子過得特別辛苦,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日三餐能夠吃飽就很知足了,哪里還會攜手相約看風景。“現(xiàn)在日子越來越好了,等我走了以后,我就要在這里和老頭子作伴。”
4月正值春意盎然,金寶山柳絮飄飛,漫山的花兒也絢爛至極。翩躚起舞的蝴蝶停留在碑前的鮮花上,軒軒高興得手舞足蹈,伸手就要去抓。看著充滿童真的孫子,奶奶慈愛的喃喃自語道:“老頭子,你看,這蝴蝶啊,也尋著花香來看你了。”

13年的理念,營造節(jié)日氛圍
清明是一年之中萬物勃發(fā)、最具生機的節(jié)日。在這個日子里,既充滿了懷念故人的情懷,也洋溢著人們外出踏青、享受萬物復蘇的熱情。此時正值人間四月天,花事正濃,百花齊放,春色滿園。在那櫻花盛開的地方,“雅韻追思”優(yōu)雅的曲調,正伴著陣陣花香和縷縷清風,緩緩的飄蕩到人們的耳中。黃絲帶系在正在盛開的櫻花枝頭上,人們聆聽的不僅僅是那個崢嶸歲月的故事,也追憶著當年那份難忘的情誼。這將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當下生活的多姿多彩完美融合,是金寶山堅持13年的清明文化理念之一。

多年來,金寶山對清明文化節(jié)的堅持,讓前來掃墓的群體也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在精神傳承方面,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的紀念,景仰先烈先賢,潛移默化實現(xiàn)了精神傳承。在文明祭掃方面,聆聽音樂寄托情感為很多人所接受;攜帶鮮花前來祭掃、愛護園區(qū)環(huán)境成為共識,墓區(qū)花團錦簇,整潔美觀,很多家庭在林間草地舉辦聚會,融合親情、品嘗美食,其樂融融。
自從開展“清明文化節(jié)”以來, 13年來,金寶山一直致力于這個節(jié)日的豐富和提升。13年,金寶山把園區(qū)打造為鮮花常開的優(yōu)美之地;13年,金寶山使這里具備了親情相聚的溫暖氛圍;13年,金寶山讓清明節(jié)變得更有情懷、更有文化韻味。
通過13年的積累,金寶山舉辦的“清明文化節(jié)”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本質的提升,而市民通過參加清明文化節(jié)的系列活動,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也逐步提高,行為變得更加文明禮讓,并從中感受到了社會進步和生活的美好,這也是金寶山孜孜不倦堅持舉辦清明文化節(jié)的初心。
---摘自昆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