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歌嘹亮,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昨日上午,金寶山藝術(shù)園林忠魂園,旗幟飄揚,軍歌嘹亮。連日的陰雨并未阻擋住人們的腳步。在雄壯的軍樂聲中,從四面八方專程趕來的離退休老軍人、軍魂園客戶、金寶山領(lǐng)導和員工800多人在忠魂園廣場肅穆站立,共同緬懷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yè)奉獻終生的革命先輩,紀念那些為國捐軀的偉大英雄們。這也是自2001年以來,金寶山連續(xù)17年在“八一“建軍節(jié)期間舉行“讓我們陪他們過八一”的主題紀念活動。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支豪邁、壯闊的《七律·長征》,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了那段創(chuàng)造了人類奇跡的歷史,也拉開了本次主題紀念活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軍魂·家風·傳承”合唱活動的序幕。
《為了誰》、《過雪山草地》、《我和我的祖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人民軍隊忠于黨》......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人們心中的崇敬之情被一次次點燃。緬懷的人群加入到了合唱的行列,從開始的輕聲低吟到激情高歌,大家集體用歌聲訴說和傳遞著對于英雄的追思。期間,人們不由自主的手拉起了手,任由淚水打濕臉頰。“這樣震撼、激動場面真是讓人振奮啊,不僅讓我回憶起了曾經(jīng)的戎馬歲月,也讓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軍歌為我而唱,也為你而唱。”91歲高齡的老軍人李朝輝,緊握住顫抖的雙手,激動地說道。
合唱結(jié)束之后,人們領(lǐng)取鮮花,跟隨禮儀隊向英雄雕塑獻花。本次活動內(nèi)容還包括展覽、座談會、慰問信等內(nèi)容,這些別開生面的主題活動,用多種形式詮釋了金寶山對軍魂的理解,對奉獻終身的革命先輩的敬意。
記者了解到,金寶山自2001年軍魂園落成至今,每年“八一”建軍節(jié)期間,都會舉行“讓我們陪他們過八一”的主題紀念活動。圍繞紀念、追思、傳承等主題,金寶山不斷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形成了集演出、歌詠、展覽、征文等多種內(nèi)容為一體的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方式。

對此,諾仕達集團副總裁田軍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田軍表示,一種文化得以延綿不絕,既取決于這種文化本身的力量,也取決于刻意的傳承和弘揚。軍魂這種文化,可以說是一種精神文化,它往往是無形的、非具化的,更多的是存在于人的思維之中。這種精神文化的特點,就是如果不加以傳承和弘揚,它就有可能衰微,甚至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今天,弘揚軍魂精神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通過這個活動,我們重溫風云激蕩的革命歲月,激發(fā)愛國熱情,為民族復興持續(xù)提供精神營養(yǎng)”。在這樣一種真情的緬懷和紀念中,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長的人生洗禮。
同時記者也了解到,自2001年金寶山建成軍魂園后,17年間,金寶山相繼建成了邊縱英烈廣場、忠誠衛(wèi)士英烈廣場等紅色主題項目。并以項目為載體,舉辦豐富形式的主題活動,例如持續(xù)舉辦了17年的“讓我們陪他們過八一”,還有《英雄墻上的紅色人生》等書籍的編輯出版,組織老軍人錄制軍旅生活回憶在電臺播放,獨具特色的八一慰問信等等。田軍認為,在建設(shè)這些承載紅色文化項目的過程中,金寶山的建園理念也得到了成長和提升,其中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對紅色精神和文化傳承的重視。金寶山希望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傳承和弘揚軍魂精神,讓人們能夠涵養(yǎng)思想,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汲取精神力量。

現(xiàn)場特寫:
戰(zhàn)友情深
“在哪里?他在哪里呢?”一大早,范克友爺爺和老伴就來到了金寶山,范克友爺爺在軍魂園里一排一排的找尋著自己昔日的老朋友鄧家平的墓地。“去年他就去世了,是個90多歲的老革命了,但是他葬在哪里了呢?”
范克友爺爺站在遠處,掏出口袋里的手帕,擦了擦眼睛的淚水。“哎,八一嘍,來看看這些老伙計。”范克友爺爺今年76歲了,1962年在成都參軍,又到空軍做了一名飛行員,后來才來到昆明。“那個時候,我們天天在天上飛,隨時準備著。”范克友爺爺擦擦眼睛,看向遠處。
“還健在的老紅軍越來越少了,前幾年還有五六個在的,這今年就剩下兩三個人了,剛剛我還找著劉明輝的墓碑了,這也是個老紅軍,也走了。”
范克友爺爺個子不高,因為參過軍,所以身子骨還算硬朗,穿了一件洗的已經(jīng)起了毛邊的襯衣,但是依然干干凈凈。“可惜他們都走了,你看看現(xiàn)在的生活多好啊。”范克友爺爺說,每年八月一號,金寶山都會邀請他們一起緬懷革命先輩,一起過節(jié),一起為逝者獻上一束鮮花。
范克友爺爺和老伴依然在陵園里,走走看看又停停。仿佛在回憶當年和大家一起并肩飛行的日子,“我也到了已知天命的年紀了,以后,我也會在這里,和我的這些老哥哥們在一起。”
不忘初心

“大家好, 我們在這里隆重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1周年。”站在舞臺上的張國泰爺爺今年已經(jīng)83歲了,依然擲地有聲的為大家講述著那段紅色歷史。
1981年,16歲的張國泰進了軍校,張爺爺說,在解放軍這所大學里,他學會了為人民服務,學會了做人。“光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的斗爭中,有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其中有三條,讓我受用終生,牢記聽黨的話,遵守紀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張爺爺說,轉(zhuǎn)業(yè)以后他就在公安人事工作,幾十年以來,他始終把這三句話記在心里,時時以白求恩、董存瑞等同志作為榜樣對照自己。“我是一名退伍老兵向偉大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敬禮。”說罷,張爺爺抬起右手,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站在臺上的張爺爺,雖然已經(jīng)年邁,但是依然精神爍爍。密密麻麻7頁的演講稿,全是張爺爺手寫的,并且寫錯的地方,張爺爺還用膠水貼上小紙片,重新改正以后再寫?粗鴱垹敔?shù)氖指,每一個字都寫的那么筆力勁挺,爽爽有神。張爺爺還為金寶山做了一首詩“春城昆明百花香,西邊有個金寶山,海闊天空在滇池,龍踞虎盤靠西山。金寶山好地方,生者樂園逝者天堂,名人園里有阿詩瑪,精忠報國是岳飛。二十孝來倡導,教書育人教師園,將軍戰(zhàn)士軍魂園。園滿服務質(zhì)量好,員工盡心又貼心。”撫今追昔,張爺爺說,年青一代要牢記和發(fā)揚解放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忘初心,為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

——《昆明日報》 記者:孫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