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毀滅,而是換個地方
——西塞羅
1912年4月15日午夜,在大西洋上,號稱“永不沉沒的方舟”的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在首航中撞上冰山。由于所帶的救生艇很少,救生工具嚴(yán)重不足,最后,該船沉沒,1502人遇難,705人生還。
“泰坦尼克號”幸存者多為婦女和兒童。災(zāi)難降臨時,乘客之一的侯伯牧師召集全船數(shù)十名基督徒到甲板,宣告道“我們已信耶酥,將獲永生,但船上還有不少未信教的人,我們應(yīng)該首先讓他們先得救;酵絺儫崃翼憫(yīng),手牽手唱起圣經(jīng)。其他乘客大受感動,秩序井然,一致禮讓婦女和兒童首先登上救生艇。
候伯牧師掉到海里后,抓到了一塊浮木,幾次與一位手無一物的年輕人相遇。眼看年輕人就要沉下去,牧師喊道:“年輕人耶酥要救你!”一把將浮木推給了年輕人,年輕人得救了。牧師卻沉入海底。這位年輕人抵岸后,立即繼承牧師的遺志,到處傳播神的福音。
有人勸說頭等艙乘客、全球最大百貨公司——梅西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斯特勞斯上救生艇,老人毫不猶豫的回答道:“只要還有一個婦孺沒有上救生艇,我都絕不會上!”
著名銀行家古根漢姆,從容的換上豪華的晚禮服,對太太寫下遺言:這條船將不會有任何一位女性因我占據(jù)了救生艇的位置而留在甲板上。我要死的體面,像一位紳士,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震驚了世界,但因生還者多為婦女和兒童,又極大地安慰了人們心中的傷痛。
此外,讓人們心懷感動的還有那些“泰坦尼克號”上的工作人員,在面臨死亡時,仍然選擇了監(jiān)守崗位。鍋爐工亨明,本來分配做劃漿手,卻把機(jī)會留給了別人,自己堅(jiān)守甲板,放卸帆布小艇,至到最后一刻;消防員卡維爾,危機(jī)時刻,回到鍋爐房查看還有無同事捆在里面;信號員羅恩,始終堅(jiān)持在甲板上發(fā)信號彈,向外界報(bào)警,毫不考慮自己逃生;最感動的是樂隊(duì)領(lǐng)班亨利和其手下樂手,大難臨頭,卻換上燕尾服,登上甲板,一首接一首的演奏,用優(yōu)美而圣潔的音樂安慰人心,安定場面。這些舍生忘死的人們堅(jiān)守著,直到鍋爐爆炸,電力中斷,巨船裂為兩截,直到冰涼的海水吞沒了他們的歌聲和生命。
(節(jié)摘自鄒宇華主編《死亡教育》)











